3

獨家報導─FB1的佩樺獲選外交部MAC培訓計劃心得報告

MAC培訓計劃研習心得報告                                                                  余佩樺

 

一、緒論

今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七月十一日,我和四位台灣青年加入加拿大禁雷組織Mines Action Canada (MAC)培訓計劃,內容包括為期十二週的遠距學習課程,以及在第三次禁雷公約審視會議(The Third Review Conference on the Mine Ban Treaty)的見習。完成MAC計劃後,我回到泰國西部邊界繼續我和港大同學在當地舉辦的新聞工作坊, 和我的學生以及在NGO工作的友人分享由禁雷公約審視會議帶回的第一手見聞。工作坊結束後,我再赴緬甸仰光擔任伊甸基金會志工,為緬甸的禁雷倡議工作者舉辦培力工作坊。MAC計劃讓我得以使用新聞專業參與禁雷倡議,也強化我未來投身國際發展領域的志向 。

 

二、會前遠距學習課程

由四月二十二日起,MAC為來自台灣、黎巴嫩、巴西、哥倫比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禁雷組織的青年開辦遠距學期課程,每週有指定讀物和討論主題,以 Yahoo! 論壇作為交流平台。為期十二週的學習由地雷簡介開始,逐步進入禁雷公約歷史、禁雷行動內涵、本次禁雷公約審視會議的挑戰、倡議方法。

 

這十二週的課程中,和同學的問答互動是很寶貴的學習經驗,為了回應同學提問再去額外找到的資料,同學分享來自禁雷行動現場的經歷,都讓我得到許多指定讀物中未及涵蓋的新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MAC遠距學習課程,為各國禁雷倡議青年,找到能為彼此開拓視野的夥伴。

 

三、第三次禁雷公約審視會議見習

禁雷公約生效十五年後,世界各國政府來到莫三比克首都馬普托,檢視簽約各國排雷成果,擘劃未來幾年的禁雷工作和目標。

 

從一九九〇年代起,NGO在禁雷公約的擬定、簽訂和維護,一直扮演關鍵角色,除了常結合媒體和公民力量施壓政府,政府也需仰賴NGO提供的專業資料作出判斷。本次審視會議,共有千餘名來自政府、聯合國和NGO的代表報名參與,而來自國際禁雷行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ICBL)的倡議者,就有一百五十多位,足見NGO在禁雷公約的重要地位。

 

從六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七日,我們五位台灣青年每天被分配到不同的ICBL工作組別,在會場內外協助倡議工作。會議之外,我們也參加了MAC計劃的「Youth Talk」和MAC計劃負責人主持的培力訓練。

 

(一)ICBL媒體組見習——影像的力量

運用媒體技能參與禁雷倡議,是我加入MAC計劃的目標。因此,我選擇在會議第一天加入ICBL媒體組,協助ICBL媒體與傳播主任Jared Bloch先生、ICBL傳播與倡議專員 Lucy Pinches女士招待記者、在記者會拍照,蒐集英語、法語、葡語的會議相關新聞報導。之後幾天,我被分配到其他組別見習,但我依然利用閒暇時間,協助媒體組編輯了百餘張照片。

 

我所拍攝的記者會照片可見於ICBL的Flickr相簿「Opening Press Conference」:http://goo.gl/9XJuJf ; ICBL的Flickr相簿「HI “IncluArt” Theatre Performance」中的照片由我後製:http://goo.gl/6nbStk。

 

在媒體組的工作,讓我體認到「用圖像說故事」的重要性。現代人閱讀量不如從前,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相片和資訊圖表成為更容易傳達資訊的媒介。其中一例,就是ICBL製作的全球地雷情況資訊地圖,結合地圖和各國的地雷分佈、雷傷者數量等數據,並列比較禁雷公約生效前後的地圖,呈現公約成效,這是記者會後,好幾位記者特地趨前詢問的素材。

 

過去兩年,我的新聞學習和實習較著重於文字,但在ICBL媒體組的見習,讓我決定在未來一年的新聞碩士學程中,要選修更多影像媒體的課程,強化運用不同媒體精準傳達訊息的能力。

 

???????????????????????????????

圖一、放在第三次禁雷公約審視會議會場外的ICBL資訊地圖,呈現禁雷公約簽訂前、當今和預計十年後全世界的地雷和雷傷分佈情況。

 

(二)Youth Talk —— 與資深禁雷倡議者對話

會議期間,MAC計劃負責人Erin Hunt為我們安排了「Youth Talk」,也就是邀請ICBL的資深禁雷倡議者和我們五位台灣青年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我們對談的前輩包括:ICBL執行長Sylvie Brigot-Vilain女士、ICBL倡議主任(Campaign manager)Firoz Ali Alizada先生、地雷及集束彈藥監督報告資深編輯Yeshua Moser-Puangsuwan先生、兩位ICBL大使與雷傷倖存者——來自烏干達的Margaret Arach Orech女士和柬埔寨的 Tun Channareth 先生。

 

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地雷監督報告資深編輯Yeshua 關於「非國家武裝團體(Non-state armed group)地雷使用 」的分享。禁雷公約只規範國家政府的地雷政策,但在某些國家如緬甸,民間武裝團體也是地雷使用者。我首度接觸地雷議題,正是兩年前在泰國西部邊界做紀錄片,採訪的緬甸難民、移民醫院、緬甸少數民族的軍隊領袖,皆提及緬甸東部的地雷對當地平民生活的影響。Yeshua在泰國工作超過二十年,專研緬甸、泰國與其他東亞國家的地雷使用情況。

 

我向Yeshua提及在泰緬邊界做新聞的難處,是作為外國人,不熟悉當地語言,造成的溝通落差和資訊查核困難。地雷監督報告編輯和記者工作有相似之處,兩者都需要借助受訪者提供資訊,但同時也須保持警醒、和採訪對象維持一定距離,才能獨立查核訊息的準確性。 Yeshua同意我的觀察,而他的回答也很簡單,他在進入地雷監督工作之前,已在泰緬邊界從事發展工作六年,是時間和人脈的持續累積,使他更容易多方查證,獲得較為準確的資訊。

 

我們和 ICBL執行長Sylvie 的對談,是在會期最後一天的早晨,主題是「領導力」。Sylvie和我們分享管理NGO的不易,在於維繫成員熱情與達成組織績效之間的平衡。不同於企業的盈利導向,NGO工作者多因共同興趣理想而共事,但在NGO組織領導上,難免會有可能傷及感情的時刻。由於時間有限,我們當時未及深入了解她的解決之道。然而,兩個月後,我在伊甸基金會於仰光舉辦的培力工作坊,找到一個解答——工作坊講師花了近十小時教授的「衝突管理」,即是成為優秀NGO管理者的其中一門必修課。

 

(三)MAC的培力訓練

NGO工作者要達成倡議目標,需要足夠的知識、策略擬定和組織能力。因此,Erin 在會議開始前,親自為我們安排一系列能力建構訓練,內容涵蓋地雷基本知識、倡議策略與媒體運用、提案書撰寫和專案管理。

 

其中, 專案管理中「監督與評估」(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 & E)的概念,使我調整了今年我在泰緬邊界進行的服務工作。Erin 的經驗分享,讓我了解到,雖然NGO不以營利為最終目標,NGO工作對於個人、社會的成效,也經常不只是以金錢數值衡量,但若想要永續經營,就應該要「有意識地」行動,建立一套監督、評估專案的機制。對於NGO內部,M & E有助衡量資源分配、調整專案設計等;對外,也可作為向資助者展示具有有效執行專案、運用資源的能力的證明。

 

我所參與的一個香港學生NGO,每年暑假在泰緬邊界和緬甸仰光都有不同的志工服務計劃,但缺乏一套有系統的評估機制。我負責的新聞工作坊已在六月初開始,但我們專注準備課程內容卻未曾進行教學成效評估,今年七月完成MAC計劃回到泰緬邊界後,我便讓我的學生填了一份期中問卷,了解他們的學習成果和期待,我也向當地的資深NGO工作者請教他們追蹤專案的方法。希望往後我們的志工回到當地時,能以更有效且適當的方式貢獻能力,讓專案的最大成效回饋到那些因為地雷、經濟、政治因素而跨越邊境來到泰國的緬甸移民。

 

(四)介紹台灣排雷成果的機會

向參與第三次禁雷公約審視會議的國際友人介紹台灣的排雷成果,是我參與MAC計劃的動機之一。台灣在七年以內完成排雷,比禁雷公約的標準提早三年,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成績。

 

在五天會期中,我們在正式和非正式場合如餐敘,就有不少和國際友人交流的機會,每當有還不了解台灣地雷情況的外國友人,得知台灣的排雷成果,莫不讚賞台灣的排雷成就。

 

伊甸基金會在六月二十五日和日本禁雷行動(Japan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韓國禁雷行動(Korea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合辦的「東亞禁雷倡議成效(The Impact of Mine Ban Campaigns in East Asia)」講座,伊甸基金會國際暨兩岸發展中心張心蕙組長,為近五十名來自不同國家的禁雷倡議者和政府代表介紹台灣禁雷倡議的歷史和成果,演講過後有位來自亞洲國家的倡議者特別發問請教台灣政府協助雷傷者的政策。

 

其他四位台灣青年與我都是這場講座的工作人員,我負責的是活動攝影,當天演講實況相片可見於:http://goo.gl/JiMMcb。

 

02 Eden Event 3RC

圖二、伊甸基金會在第三次禁雷公約審視會議舉辦的演講——東亞禁雷倡議成效 The Impact of Mine Ban Campaigns in East Asia。左起:ICBL執行長Sylvie Brigot-Vilain、來自日本禁雷運動的Toshihiro Shimizu先生、伊甸基金會國際暨兩岸發展中心張心蕙組長、來自韓國禁雷運動的Jai Kook Cho教授、地雷及集束彈藥監督報告資深編輯Yeshua Moser-Puangsuwan先生。

 

(五)MAC 計劃的意義

MAC計劃的全名是「MAC Youth Program」,旨在培養新一代禁雷倡議青年。統籌我們MAC計劃的Erin,本身就來自這個計劃,後來才進入MAC工作,ICBL中還有好幾位同樣擁有MAC Youth Program經歷的倡議者。這是一個讓禁雷倡議青年薪火相傳的計劃,而今年我們五位台灣青年有幸加入這個循環,把我們在禁雷公約審視會議的學習,帶回我們各自生活的地方。

 

未來一年我會在香港完成新聞碩士學位的學業,我會持續把反地雷倡議的理念和資訊分享給生活周遭的人,並延續對泰緬邊界難民、地雷議題的關懷,為自己也為台灣和香港的朋友尋找可以發揮所長、推動全球禁雷運動的著力點。雖然香港和台灣已無地雷,但是反地雷運動不分國界,所有人都有權免於遭受地雷傷害的恐懼 。

 

???????????????????????????????

圖三、我們五位台灣青年和哥倫比亞裔美籍女孩 Gaby(右一)。Gaby今年十六歲,她從十一歲起便隨父母加入國際禁雷行動,在禁雷公約相關的國際會議裡擔任NGO志工。照片攝於禁雷公約審視會議結束後。

 

四、會議結束後參與的禁雷倡議行動

(一)泰國美索的分享會

在莫三比克完成MAC計劃後,我回到泰國西部邊境的美索,繼續六月初開始的新聞工作坊,教導當地的緬甸移民學生基本新聞寫作和攝影。在其中一堂課我撥出半小時,和學生分享禁雷公約的內容和影響力,以及我在第三次禁雷公約審視會議的見習。

 

(二)緬甸仰光的培力工作坊

八月十八至二十二日,我到緬甸仰光協助伊甸基金會為緬甸禁雷行動(Myanmar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MCBL)成員舉辦的培力工作坊(Capacity-building training workshop)。除了再度擔任活動攝影,我也參與工作坊的教學,和MCBL成員分享「Street Law」,亦即一種以遊戲、情境故事將人權和法律知識介紹給無相關背景之人的教學法,希望能為他們帶來一些課程研發和活動設計的靈感。

 

五、結語

雖然國際政治現實讓台灣無法簽訂禁雷公約,但是台灣的排雷成果,以及伊甸基金會多年在國際發展領域的耕耘,都讓台灣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不分國界的人道關懷,是台灣參與世界很有效的切入點。感謝外交部和伊甸基金會給予參與MAC計劃的寶貴機會,期許自己能以傳媒專業,把台灣帶往世界,也把世界帶入台灣。

 

二〇一四年九月十日

參考網站:外交部─台灣NGO

http://www.taiwanngo.tw/files/11-1000-167.php?Lang=zh-tw

後記:

朋友在網路上轉給我的一篇文章,是佩樺PO在外交部的文章,我立刻Line佩樺,他則答應將文章寄給我還說:「讓法拉第部落格獨家刊載無錯字版(大笑)!」哈,還有不是網路上的獨家照片喔!

我在記憶的硬碟裡也找了幾張照片

???????????????????????????????

???????????????????????????????

然後看看他這次去非洲莫三比克出席的「加拿大反地雷組織(Mines Action Canada) 青年領袖教學與論壇」照片

???????????????????????????????

FB的孩子,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