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103合歡山─第二梯次心得(10/19~20)

???????????????????????????????上山前,氣象局的合歡山溫度記錄,每天入夜以後的溫度幾乎都在6~2度C間起伏,我有些擔心,這個梯次的孩子是不是有準備好?

平地再怎麼冷,兩手一插瑟縮地趕快找個室內窩起來就沒有事情,可是山上不是這樣,美麗與震撼人的夕陽雲海,接著上演的的往往是無止境的寒風刺骨,逃都逃不掉的冰冷……

感謝主,這個梯次,山上的溫度像七月盛夏的高山!

第二梯次是光武、員東、新竹家扶中心的孩子組成,沒有小學生的課程風景,當然有別於第一梯次以小學生為主體的學習。

今年,課程的教師團隊分工,我們設計規畫了一份12種不同職務、角色的分工組織。從領隊、嚮導、影像紀錄、行政、中隊隊輔、後勤、講師、醫護….,每個角色有自己的職掌,希望老師開始學習當個戶外探索課程的真正老師!

但是,這件事很不容易的教學翻轉工程!要從理念→組織管理→實踐再回到起初想法的修正,是條需要許多資源、不停論述、反思批判與淬鍊的道路。這也是我長期努力摸索,想要解開的結……

這個梯次讓我感受到兩種需要謹慎面對的教學態度或作法,雖然大家都是那麼竭儘力氣,可是沒有正確的方向,老師再怎麼努力課程也都只是事倍功半!教師團隊很努力、很拼命,但卻一直在原地打轉:

  1. 以為只要跟著做,就是在進行探索課程:沒有標準的課堂學習,教材需要自己為孩子量身訂作。我們特別強調同行經驗只是一種「引導」,目的只在維繫課程的安全邊界及學習元素的掌握。
  2. 團隊運作要有系統與組織,課程教師的增能不是依靠「研習式學習」來進行:探索談的是實務經驗與操作,老師如何面對體能上的極限挑戰?那種挑戰的歷程才是教學者未來可以同理心學生的教學專業。面對老師自己的裝備不完全,不是急著讓老師補齊裝備,每個孩的學習資源不是都有老師的條件,所以實務上的問題是如何藉由自己的或別人曾經提供的抽象思考,慢慢地依循實際體驗操作,最後建立自己的學習模式,這樣的歷程,老師必須事先經歷!探索學習,是把人帶到問題前面,讓他自己從口袋中找到鑰匙….老師也一樣!

高山上陽光依舊明亮,從能高山群峰一直到玉山的景色是如此迷人,看了十幾年都不會膩,那是一種土地的召喚吧,我想。

臉上的皮膚一層一層由紅轉黑再脫落,到底脫去的是自己,還是現在的自己是自己?

一位家扶的孩子問我:老師,你也是第一次來爬合歡山嗎?

我看看單純無邪的他一眼,說:

對阿,第一次,山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