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2011NSTA─K爸給部長的一封信

分數成績之外

    不一樣的老師們,形成不一樣的學校,也就會造就不一樣的學生。

 

    因緣際會,藉由朋友的推薦介紹慕名而來,就這麼地,過去3年來每天早上6點多從竹北沿著東西快速道路到新竹光武,老爸上班順路開車接送,或是孩子自個兒騎單車沿興隆路上經國橋到學校。

 

國一到國二的科展前,晚上10點前能接到孩子離開學校,算是早了,離開時抬頭看,校門旁自然組的實驗室往往尚未熄燈,回想當年咱大學研究所趕論文的日子也不過如此。心裡嘀咕著這些小毛頭,這麼個年紀就有機會體驗了,身為父母的當然也有些擔心身體受得了嗎? ,夫妻倆也暗自納悶著,來對了嗎然而,孩子表現得一點也不以為苦,一點也不後悔。看來還是自己低估了這個年紀的孩子的潛能。而這群陪著孩子光武的老師們,可就更令人敬佩。白天是以生活教育為主的國中生的老師角色,晚上卻又是扮演著研究生的論文指導老師。

 

    除了做科展論文的那幾個月,光武最被家長們津津樂道的,是春夏秋冬的課外活動。為了符合上山下海的體能要求,平日放學後,操場上滿是一群群自動留下來跑步的孩子。一張張簽滿老師認可的跑步卡,是孩子對體能的自我期許與肯定。上了高中迄今,孩子與同班同學還繼續維持下課後一起到操場跑步的習慣。

   

細數自己孩子光武三年國中生涯的課外活動—-

參加新竹市科展兩次。

光武操場兩百圈以上。

新竹市國中班級接力賽 一次。

登上合歡山北峰四次(秋天活動)

泰崗溪/油羅溪的溯溪活動三次(春天活動)

綠島潛水過一次(冬天活動)

莿桐社區科學教學活動兩次(夏天活動)

腳踏車環島服務學習過兩次,縱的橫切的(夏天活動)

 

從孩子自己發想的莿桐科學教學教案資料裡,活動中的的教學課程設計研發—設計/實施/考核/發展的項目,從發想到課後檢討,就已經溶入企業品管活動PDCA(Plan Do Check Action)的概念,及服務學習的態度,每次活動中更強調團隊合作協調/紀律遵守/領導統御/人性關懷/回饋反思/同理心養成/自然生態維護的紮根。

 

回想有一次在FB2出發前的路騎,充當支援家長隨小組車隊南寮回到學校,有一位國二的小女生的家長來接車,可能回家路程有些距離。做父親的決定連人帶車一起上車,但單車要上轎車的行李箱必得先拆解前後輪及鍊條。做父親的不放心的在旁問:「到家組回沒問題嗎?」 小女生很篤定的回應著: 「沒問題。」,一邊熟練的動手拆解上車。 原來帶著走的能力是這樣養成的。

 

孩子媽說:「光武的學生,學也學到,玩也玩到了」

 

原來國中生就可以這麼玩。

原來台灣可以這麼一年四季的玩,這麼正向的玩,這麼貼近自然的玩,順帶鍛鍊體力、耐力與毅力的玩。

原來專案發想與執行能力,是這樣建立的。

原來父母該做的,想做的,但不一定能做的,學校老師也幫忙做完了

原來老師應該是這樣當的,原來孩子應該是這樣帶的。

原來這些老師是把國中生當大學生來教的。

原來全人教育是這樣進行的。

「原來知識能力是拿來用的,不是來炫耀的,雙手是要空出來幫助人的。」FB的孩子們琅琅上口。

 

其實,分數成績還是其次,最令為人父母的我們感謝的是,孩子這三年的成長,變化很大。從原本自大自滿,目空一切,桀傲不遜,轉為知分寸,有同理心,積極主動,樂於彎腰伸手幫人,能客觀地欣賞讚美別人有哪些能力比自己強,也逐漸反思去發覺分析自己的強項與長處。

 

FB出來的孩子,是不會有「台大中指蕭」,也不可能有「清大溶屍案」。其實各位父母,別羨慕芬蘭的教育,我們新竹就有。而教育部5500億,其實應該擺在國中小,更應該擺在這樣的國中的。

 

最後,我要對這群奉獻無私愛心給孩子的貴人老師們(茂成/邦哥/昇錦/帥凱/美岑/雪花/子超/端佑/洪川及其他默默支援的光武老師們),致上最深的謝意。孩子的人生路上,有你們陪伴真好。

                                                       K爸

 

 

【給法拉第探索課程家長的一封信】(請同學們轉交給你的爸媽)

 

大家好,我是良諺媽媽,因為擔任工研院ibike系統的計畫主持人,有機會跟隨法拉第課程去單車環島、爬合歡山、登綠島,在此謹將我從旁觀察的一些課程運作方式與各位分享。

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我猜大部份的孩子並不會對家長解釋這個課程的特色與內容 (至少我的孩子就是如此),而家長在缺乏類似課程經驗的情況下,會以為孩子參加法拉第課程不過只是去玩耍。但我發現,愈瞭解這個獨步全台的探索課程,就愈能協助孩子從中學習獲益。所以在苦思多日之後,整理以下心得與各位家長分享,希望您對法拉第課程有更多的認識;當下次法拉第課程號角再度響起,您的孩子又在耳邊苦苦哀求報名前往之際,您可以作出更好的「課程選修與否」的判斷。

 

法拉第課程是什麼?

 

一、是課程,不是旅遊

法拉第課程的實作地點總是與旅遊景點連在一起,因此會讓人誤以為這是校外教學 (旅遊) 活動。其實不然!法拉第課程需要參與學生投入很多的心力,包括課前訓練、課程現場實作與服務、課後分享,與一般旅遊活動截然不同,整個學習體驗的過程是很勞心勞力的。

 

二、課程目的:親近土地,簡單生活,團隊合作,樂於助人

【親近土地】:安排當地的生態或地質專家實境解說,讓學生親身體驗自然之美,培養環境生態保護的使命感。

【簡單生活】:在外食宿採取簡約原則,提供一席之地容身休息、珍惜食物不留廚餘,訓練學生感恩過簡單生活。

【團隊合作】:採取分組團體行動,透過學長姊的典範學習與同儕約束,提高戶外探索課程的安全性。

【樂於助人】:每個學生都熟悉茂成主任的名言「能力是用來幫助別人的」,並經常以此自勉、自我提醒。

 

三、學習策略:混齡學習,不同學齡者的學習目標不同

【國一】:學習照顧自己,遵守團體規則。

【國二】:擔任小組幹部,承上啟下,學習照顧學弟妹。

【國三】:擔任隊長或其他重要幹部,學習規劃領導、經營團隊。

【高中】:畢業學長姊協助課程設計與團隊領導,成為服務奉獻的典範。

 

四、課程操作:包含課前、課中、課後三部份

探索課程不是NN-1夜的觀光旅遊。若要「選修」探索課程,就要有投入很多時間心力的準備。以單車環島為例,16天的環島需要搭配2個月的密集課前訓練,2天的合歡山需要搭配50公里 的慢跑訓練及10多個小時的課堂解說。此外,幹部責任愈大、年級愈高者,需要付出的心力愈多。

【課前訓練】:如跑步訓練、單車路騎、單車組裝維修訓練等。

【課程探索】:如單車環島、為偏鄉弱勢學童舉辦科學營等。

【課後分享】:上法拉第部落格PO心得、小組聚會討論、米粉會等。

 

五、評量方式:感動愈大、體悟愈深、震撼愈強,學習效果愈佳。

探索課程與課堂學習非常不同,後者的學習範圍是可控的,學習評量也是可量化的;而探索課程的實作地點在戶外,必須包容許多不確定性,所以會有點風險,但卻充滿解決問題的驚奇與創意。

因為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參與學生所獲得的成長與感動也不同;每個人都不一樣,每一次也不一樣。若想瞭解孩子在法拉第課程的學習成果,那就要看他是不是經歷了很大的感動、深刻的體悟、強烈的震撼!

 

小結

我是一個在升學主義與多元學習觀念間掙扎的家長,我一邊鼓勵孩子參加探索課程承擔責任,一邊又責備孩子不認真準備段考與基測。雖然我有些矛盾,但我並不自責,誰教我們身在這個多元並陳、傳統價值與新觀念衝突的年代?

正因為衝突,我更覺得我們應該要給法拉第探索課程更多的發展機會,雖然它不是目前教育體制裡的必修課,但是它所實作的核心價值:「生態環保、簡單生活、團隊合作、樂於助人、承擔責任、創意思考」,其實不就是提前鍛鍊你我的孩子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嗎?

當茂成主任願意再度吹起法拉第課程的號角,期待後援家長們再相逢!

 

 

回辦公室(02/17)的桌上發現一只公文,來自部長室的民眾投書回函,由新竹教育處轉來的公文。

原來是「K爸在1/23貼在部落格的回應時,也一併計給了教育部的部長信箱。謝謝K爸!

最近在籌劃「100綠島騎跡米粉聚會」,有幾位家長熱心、積極的投入幫忙,一股力量讓我深深感動!慢慢的我開始明白、摸著課程中家長的夥伴關係與合作平台(看,花了多少年!課程,沒有捷徑,不是嗎?)。一種心得;「旁觀者清」!透過K爸的描述,經由良諺媽媽「給法拉第探索課程家長的一封信」,我發現這些探索課程背後的家長也默默跟著三年了(提心吊膽的,哈)。三年的關注,似乎比我們這些當局者對課程有更清楚的描繪;更深入的剖析,真的令人驚訝!出乎我的意料。

可是,探索課程的課程發展長度似乎跟大家的關注程度成正比,漫長的路需要夥伴謝謝你們,真的很感謝!讓我們的孩子變得這麼令人引以為傲,這麼善良體貼,前幾天三個孩子(國三)跑來遞給我生日卡片加上我桌上放的(有人要熊拉小提琴),過年時手機滿滿的家長跟學生的問候祝福

真的,謝謝大家!

 

……

2011NSTA舊金山的發表我+阿邦+春秀+美岑,一起前往。(那是再綠島的法拉第少年之夜牧師談到的「小小夢想」就決定,不管所有問題會遇到什麼!哈!)

道這個科學教育的會議上,我們有30分鐘可跟會眾分享、互動有關我們的課程(經由戶外探索課程對科學學習的影響)。所以我們需要準備一些資料:

1.  家長及學生針對探索課程(FB、合歡山、溯溪、綠島、莿桐…)及科學探究(專題、科展…)的心得(英文心得!),所以要人把您在部落格寫的換成英文版的,或是另外再寫也可以。

2.  在加拿大的拉、在澳洲的拉、強強、強強妹妹(顏小姐)你們都是被指定要寫的哦!

3.  對於探索課程對科學學習的影響跟關聯,大家可有好的想法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