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頭版報導)以自然為師 教部擬訂戶外教育專法 (2015/1/18) 楊惠芳/臺北報導
為讓學習從教室內轉為走出課室外,教育 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昨天首度辦理「戶外教育跨界高峰論壇」,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學習知識不只在教室,土地也是很重要的學習場域。而且,學習過程比結果更 重要。目前教育部除擬訂「戶外教育中長程計畫」外,還考量訂定《戶外教育專法》。
吳思華說,他到很多學校參訪時,發現許多學校課程,都結合在地文化和環境特色,例如,屏東縣車城國中訓練學生當珊瑚礁大使;宜蘭縣岳明國小以帆船為特色,讓學生學習駕駛帆船,探索溼地生態;臺東縣電光國小以原住民文化探索為重點,都是很有特色的戶外教育課程。
吳思華表示,每種設計過的課程,都可能讓學生產生新經驗。關鍵是讓學生建立自我學習能力,及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心。
立委邱文彥則希望教育部設置專責單位與人員,編列預算,推動戶外教育。立委田秋堇認為,戶外教育的訓練最適合兒童。她回憶,小時候隨著父親去爬山的經驗,培養了她的體力、耐力和毅力;希望教育部大力推動戶外教育。
新竹市光武國中學生彭琦茵,昨天也以「山是一所學校」為題,報告參與戶外教育的學習成果。她說,參與爬合歡山的戶外教育,讓她認識了高山的動植物,學習群己關係,體認到大自然是最嚴厲的老師;身歷其境的震撼,更是久久難以忘懷。戶外教育,讓她收穫滿滿。
戶外教育有什麼功能?臺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助理教授陳永龍表示,戶外教育強調人人都是參與者與學習者,提供真實情境,讓學生產生體驗,喚起學習動機;除訓練耐力及毅力外,更可以從中學到獨立自主及團隊合作等能力。
中小學生最期待的校外教學今年起要「進化」了!為改善「校外教學遊樂化」情形,教育部昨宣示,「戶外教育實施原則」預定農曆年前完成修正,讓「校外教學」一詞走入歷史;今年起算5年將投入5億元經費,透過遴選種子學校、表揚戶外教育績優對象及網站建置等方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和生活為師,例如新竹光武國中的「單車環島課程」即頗受好評。
( 記者蔡穎)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7日電)教育部今天舉辦戶外教育論壇,多位立委建議制訂「戶外教育法」,編列預算讓學生走出校園,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願意評估。
教育部今天在台北舉辦「103年度戶外教育跨界高峰論壇」,中國國民黨籍立委邱文彥、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田秋堇出席,兩人都希望政府和民間合作,大力推動戶外教育。
田秋堇回憶自己小時候,父親每週都要帶全家人爬山,常累得苦不堪言,一直嚷嚷著要回家。長大後才發現,爬山訓練的耐力和體力,一輩子受用無窮,「山沒有後路,只能咬緊牙根往前走,堅持下去,挫折就會過去。」
新竹市光武國中學生彭琪茵今天當著官員的面說,國中生難免會遇到兼顧功課的難題,她爬了4次合歡山,國三時又再報名,就被導師問,「已經去過,為何還要再去一次?」
彭琪茵認為,青年不該用段考、模擬考或會考成績來定義。戶外教育讓她鍛鍊體力、學習團隊合作,瞭解平凡的感動,體驗更寬廣的人生。
田秋堇表示,會問「為何還要再去一次」的老師,一定沒爬過山。爬山時可能辛苦萬分、後悔莫名,但回家後卻會時時刻刻覺得山在「召喚」自己。
田秋堇認為,現在電腦發達,教育不需要再把孩子訓練成電腦,戶外教育就是「救贖」,可以見證生命、挑戰極限,「不會因為被沒收手機,就跳樓輕生。」
台灣有「環境教育法」,規定學生接受一定時數的環境教育,田秋堇希望和邱文彥等立委,一起推動「戶外教育法」,一來制訂規範,減輕教師帶孩子到戶外的風險,二來也讓相關民間組織,獲得一定的奧援。
對此,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已在研擬戶外教育中長期計畫,鼓勵學校和民間社團結盟,規劃多樣化的課程,並兼顧安全和後勤支援。至於是不是要訂定「戶外教育法」,教育部將進一步評估。1040117